四会全域整治,国地科技探索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4-08

分享:

2025年是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之年。

 

肇庆市首个县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在肇庆四会紧锣密鼓地开展。  

 

该实施方案在“全域一带一廊两区”整治格局引导下,沿绥江及主要交通线路串联形成一条全域整治示范带,结合当地用地整理及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项目由国地科技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

 

项目采用“县域统筹、镇街实施”的工作模式,聚力“产业平台提质、农文旅融合发展”两大重要整治方向,基于四会市整体空间布局提出构建“全域一带一廊两区”的全域整治格局。“一带”指古邑碧道画廊重点整治带;“一廊”指特色产业集中整治廊;“两区”指北部、西部以地豆镇为整治核心的农业集中片区,南部以大沙镇为整治核心的产城融合片区。

 

四会市全域整治思路

 

四会市全域整治格局

 

打造整治示范带,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发展

 

四会古邑碧道画廊沿线“古”文化资源丰富,以绥江河流作为地理轴线,串联起沿线古窑、古村落、古树群、古法造纸、古寺、古塔、古骑楼等资源,将自然风光与古韵风情完美融合,形成一幅亦古亦今的山水画卷。

 

260省道南北向贯穿四会全境,沿线汇聚有贞山旅游度假区、四会桔子小镇、四会精细化工园区、江谷龙江河湾里水乡、地豆狮岭工业园等众多特色的农业、工业、旅游产业,是四会重要的特色产业发展走廊。

 

在“全域一带一廊两区”的整治格局中,重点沿“古邑碧道画廊重点整治带”和“特色产业集中整治廊”,打造一条涵盖9个镇街的全域整治示范带。

 

项目通过开展水车樱花谷乡村休闲、万洋众创城工矿用地盘活、迳口镇矿坑文旅、大沙镇万亩美丽渔场等11个重点项目,结合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等上位规划引导,统筹土地、资金等要素,助推示范带内产业项目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优先实施整治示范带上的重点项目,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子项目整体推进,达到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目标。

 

四会市全域整治示范带

 

从低效化到多途径使用,保障产业项目用地要素需求

 

四会市域低效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五大产业发展平台内,待盘活利用与提升使用效率的需求较旺,重点打造以大沙镇为核心的产城融合整治片区。

 

项目重点通过拆旧复垦、增减挂钩、就地盘活等途径,逐步消解低效建设用地,产生的建设用地规模,用于补足建设项目用地缺口。其中城镇开发边界内的低效建设用地主要结合产业升级改造、旧厂房更新等,改善现状老旧工业用地的风貌,提升使用效率;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低效建设用地则重点通过分散拆旧、腾挪集中的形式,安排到产业项目中使用,保障产业发展项目的用地需求。

 

针对空心村低效用地和产业平台扩建需征拆旧村等问题,采用“先安置后拆旧”模式,保障农民权益,同时通过空心村整合和新型示范村的建设,实现拆旧建新与功能提升并举。

 

 

从碎片化到高效合,打造农业集中整治片区

 

四会市部分地区耕地呈碎片化,市域农用地布局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农用地布局整体由南部向北部集中,由零散走向连片的空间集聚特征;二是农用地整治形成建设规模、整治数量、投资金额向农用地资源丰富的乡镇转移的重心转移特征;三是通过耕地集中整治,形成连片耕地,消解其他乡镇建设所需占用的农业空间的资源转换特征。

 

基于以上特征,项目打造以地豆镇为核心的“千亩方”农业集中整治片区,通过补充耕地和新增耕地等手段,进一步发挥耕地多功能属性,培育高质量耕地。预计新增约1200亩耕地,连同周边现状耕地总计可形成约2750亩集中连片耕地。新增耕地规模重点用于市域大型产业项目的用地要素需求保障。

 

 

创新投融资模式,助力项目落地实施

 

项目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在融资贷款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整合项目包,实现“肥瘦搭配”,保障实施项目的投入产出平衡。

 

重点梳理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基础不足类型子项目的发展需求,结合实施单元的划定进行选择搭配,统筹要素平衡,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同时积极联络乡贤资源,通过政策及用地支持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和开发建设项目,助力四会市加快形成良田集中连片、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

 

全域子项目谋划建议

 

四会市通过科学的整治思路和创新的实施模式,以低效用地盘活探索、现代农业连片聚力、农文旅导向整治示范、特色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和“古邑绥江碧道画廊重点整治带为抓手,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四会市将继续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