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科技年度盘点|产业为先、特色提质,差异化的空间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

2025-01-13

分享:

2024年,国地科技从全域全要素的视角出发,挖掘项目所处空间的特色,在规划层面做到因地制宜、路径畅通,通过差异化策略,激活每一寸土地的发展潜能。

 

本文从城镇空间、农业空间、涉海空间出发,探讨在不同类型空间开展规划设计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系列专题第二期:产业为先,特色提质,空间差异化的建设规划

 

 

1

聚焦存量空间功能焕新的
乡镇建设规划

 

为充分发挥专业镇在广东“百千万工程”中的特色带头作用,揭阳市普宁市军埠镇启动编制乡镇建设规划。项目聚焦存量空间的功能焕新,以“目标谋划-项目规划-风貌亮化-建设转化”为技术路线,以规划引领专业镇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截至目前,军埠镇已初步完工4个亮点项目,逐步在存量空间中实现产业与风貌焕新。

 

·在存量空间中挖掘潜力场所

 

大部分建设用地已为建成存量空间是各个乡镇的共性现状,“如何在建成空间中做出新的亮点”亦成为了乡镇建设规划中应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规划将现状存量空间活化潜力进行分类分级,优先择取不需大量拆除建筑、不涉及复杂权益、现状空间确存功能短板、功能辐射能力较强的空间场所作为项目实施载体,包括农贸市场、河道沿线、街边广场、闲置厂房。

 

 

·以产业培育引导项目策划

 

面对已挖掘的潜力空间,本规划按照“专业镇”的分类建设要求,立足军埠镇“商贸专业镇”的特色发展定位,开展产业导入式的项目策划。第一大类为产业培育类,策划服装纺织类产业的产、销、展一体化空间建设项目,做强电商商贸新型业态,以提升特色产业产值比重与产业经济活力;第二大类为民生提质类,策划美丽河道提升、民俗文化场所升级、农民公寓类建设项目,推进乡村振兴稳步发展。

 

·以绣花功夫营造潮汕民居风貌

 

为实现地域性风貌特色提升,本规划挖掘并提取现状潮汕传统建筑元素,将民居建筑分为瓦、墙、窗等八个构件进行解构并提供风貌指引,进而提出“风貌破损类(整治修缮)、近代老旧类(立面改造)、新建协调类(景观改造)”三类民居风貌整治措施应用于各个实施项目,由点带面改善圩镇形象,充分展现军埠镇的潮汕风貌。

 

 

2

多要素协同释放乡土资源特色的

农业空间建设规划

 

为响应国家、广东省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策略,廉江市在东部地区(河唇镇、石城镇、良垌镇)启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项目并编制《廉江东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规划》,以农业空间为基础,以建设空间为延伸,开展统筹性规划,以规划引导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实现跨界集约化配置。

 

 

·以农业种植为核心驱动,多政策工具保障全链条产业用地需求

 

规划结合当地农业资源,采取以村为单元,合理规划耕地、园地、林地不同农业发展片区,扩大特色种植规模。依托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基地和千亩有机茶园这两大独特资源优势,着重发展茶叶与花卉的深加工产业。同时,巧妙融合八大特色景点,为游客提供农产品展示、观光休闲、以及多样化的活动体验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与深度。

 

规划紧密衔接县、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原则,运用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优化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创新供地方式以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多种农业空间政策,以保障农村产业项目的顺利落地并破除土地制约。项目将编制详细规划,明确建设用地规模,设定刚性与弹性控制指标,并出具具体的规划条件。同时,按照批次报批的要求,编制用地报批方案,确保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丰富乡村服务设施的功能内涵,打造主题式乡村休闲产业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聚焦运河文化、花木、田园、荔枝、红色文化、红橙、茶文化的八大特色化主题,建设放生岛滨水观光乡旅服务区、鹤地水库运河主题乡旅服务区、新风大道花卉产业乡旅服务区、谢鞋山乡旅服务区、沙田仔生态农业乡旅服务区和后塘村茶主题乡旅服务区,共计六大乡旅服务区。在提升区域县道、乡道、村道等交通基础上,同步引入21KM半程国际认证马拉松赛道,以串联廉江市乡村旅游的核心景点,实现跨镇域景区联动发展。以上建设措施可以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发挥乡村风貌展示与产业串联作用,体现了“乡土化”“本土化”的乡村振兴特点。

 

·多方协作实施,保障空间供给、资金投入、产业导入的同频同步

 

项目采用“政企村”合作的实施模式,政府与企业携手共创项目公司平台,政府负责利用地方专项债券、政策性资金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投资运营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专注于民宿、酒店、电商等多元化业态产业的投资与运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游客量增加300万人,将极大促进周边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乡村旅游的繁荣与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3

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牧场实施的

涉海空间建设规划

 

湛江市作为面向南海的主要城市,是广东省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的排头兵。为支撑廉江市龙头沙渔港建设,打造“蓝色粮仓”,廉江市组织编制《廉江市海洋牧场(一期)建设规划》,围绕海洋牧场的陆海空间需求、产业延伸布局及交通流线网络,构建海岛、海岸带及海洋空间的综合保护与利用格局,打造国家一级高质量深水港产业区。

 

 

·构建海陆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功能聚合化

 

合理构建核心产业、主导产业、配套产业的三层产业体系,渔港作为近海路基,为海洋牧场提供水产加工、交易、冷冻、物流等功能支撑,并研判符合实际、效益可期的养殖品种体系,一鱼一策针对性进行产业全链条覆盖。基于海水养殖产业体系,在车板镇和营仔镇引入工厂化循环养殖,建立海水鱼虾工程化循环养殖体系。

 

结合应用“渔港+海工+牧场”模式和“渔港+海岛+旅游”模式,以海陆空间统筹保障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融合业态;基于龙头沙-角头沙海洋牧场区,开展深水网箱养殖,并开展近岸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及远海海洋生态修复工作,达到保护红树林、净化水质,推动海洋生物资源恢复。

 

·搭建海陆衔接的交通体系,实现空间一体化

 

港内道路系统划分为主路、次路和支路三级路网,对外连接至省道S388直达高桥高速出入口,推动水产品供给空间拓展;水域上规划3类水上航线,主要包括渔船卸货航线、渔船补给航线、渔船停靠航线,实现海洋捕捞船的卸货、停靠、补给,相关的渔用物资和水产品加工产品、半成品的运输、装卸。整体统筹陆海联动发展新格局,提升渔港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渔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促进海洋渔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以现代化渔业港口作为陆海产业的功能纽带

 

以渔港现有设施为基础,补充现代化渔需功能。为水产品拓展延伸出加工、交易、冷链物流等功能,港区内布局水产品交易市场和冷藏加工区域等;同时为渔船提供能源、修造、物资等服务供给,临码头区域布局修船厂、油库和综合物资区等,提高渔港装卸、避风减灾能力,促进渔业生产、流通、消费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