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给南京未来发展“划重点”

发布时间:

2024-09-19

分享:

近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南京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省会城市。这也是南京首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有啥特色创新?下一步如何部署实施?9月19日,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首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通报和解读。

 

衔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南京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如何?国务院批复明确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等核心功能定位。

 

基于南京实际,《规划》明确提出服务构建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南京都市圈现代化建设,加强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省际协同。

 

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在《规划》中尤为凸显。南京江北新区是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此次国务院在批复中,特别提到要“强化江北新区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明确构建“1个中心城区、3个副城、9个新城、29个新市镇和24个城镇型新社区”的市域城镇体系。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拥江发展的高能级辐射地区,其中江北新主城作为江北国家级新区的核心区和南京辐射带动苏皖区域的重要功能承载区。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郑晓华介绍,《规划》将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共同纳入中心城区范围,作为南京提升城市能级、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核心承载区。在基础设施支撑上,依托南京北站、马鞍机场、西坝港区等构建高效一体的对外交通枢纽,完善快速路网及骨架公共交通系统,强化沿江轴向和跨江方向主要客流走廊的轨道覆盖。在区域带动上,促进江北新区主动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布局,参与共建世界级沪宁合产业创新带,深化“东联西引”,共建更高水平开放窗口。同时,引领南京都市圈北部协同发展,提升服务和辐射安徽、苏北等地区的区域中心能级。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李如海介绍,南京的《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协同融通发展等国家战略,服务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在推动江南主城、江北新主城拥江发展同时,依托多层次综合运输体系和交通枢纽,引领扬子江沿线城市协同发展。

 

强化创新引领,探索特大城市转型路径

 

作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未来将集聚千万以上常住人口。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斌介绍,本轮《规划》是南京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蓝图,是助推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有力支撑。进一步明确了近、中、远期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

 

聚焦产业升级,《规划》提出服务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圈层、组团”式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构建“一心两带、双核多点”的创新空间结构。以主城高校、科研院所为科创策源地,发挥环紫金山科技创新带和江北新区产业创新带引领作用,围绕江北创新核和紫金山科创核,集中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应用型研发机构,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

 

土地高效利用是特大城市转型的关键。《规划》按照保障总量、布局优化、刚性管控、提质增效、分类定策的原则,划定产业园区、产业社区两类工业用地控制线,明确到2035年全市保障工业用地不少于300平方公里。实施工业用地“增留转减”策略,推动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布局优化。

 

陈斌介绍,《规划》构建了城市功能、产业升级、人口集聚良性互动机制。如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建立增量与存量、流量、绩效相挂钩机制,全市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35%;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跨区域、跨板块流动。“《规划》将引领南京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陈斌说。

 

统筹保护发展,建设人民城市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突出统筹安全发展理念,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构筑安全发展保障体系,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国土空间“三条红线”不可逾越。《规划》统筹划定,到2035年,南京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6.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96.6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92.53平方千米以内。

 

在此基础上,南京根据生态安全、集约高效和凸显特色的原则,将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何流在发布会上分享了一个细节:“在南京有个很直观的感受,城与乡不是割裂的,开车30分钟就能从城市到达开阔的乡野地区,乡村也能便捷地进入城市、共享服务。”这得益于一直以来对市域主要绿楔的严格管控。未来,南京将以放射状交通廊道为轴,城市与农林地带交错渗透,中部的田园型都市、两侧的都市型田园交相辉映。

 

此外,“绿色”也是《规划》的底色。生态绿色集约发展理念贯穿了规划编制工作的始终,突出南京“绿、文、城”的特色要素,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重点加强沿山、沿江、沿湖、沿城墙等区域天际线管控,鼓励当代文化与历史文化在城市意象、城市空间等方面结合,形成“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总体风貌特色。

 

“城市的核心是人。”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副局长苗泽特别提出,南京要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均衡、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构建乐业安居、适老宜小、同心共治的15分钟生活圈,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文明城市。

 

探索技术创新,“一张图”系统保障实施

 

《规划》坚持多部门联动、多专题研究、多维度识别、多要素管控、多层次区域分析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贡献了“南京经验”。

 

“成果来之不易,凝聚了编制单位的心血、专家的智慧和市民的共识。”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斌介绍,《规划》由6家编制单位组成的联合团队组建,院士领衔的评审专家全过程深入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编制期间召开了110余场座谈会,开展了为期30天的成果反馈公示。

 

“明显感觉《规划》严格落实了新时期数字化转型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主任、书记王芙蓉全程参与了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现在最基层的一线园区、街镇工作人员打开app,就可以通过‘一张图’准确掌握用地现状信息和规划管控要求。有了信息化、标准化的支持,能够更好地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别之间的规划要素传导,以及开展规划的实施监督,实现横向衔接、上下贯通。”

 

“规划的批复只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一个阶段,后续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蓝图’变成更加美好的现实。”何流表示。

 

未来,南京将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依法依规及时落地,更好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同时,建立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工作机制,将规划评估结果作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的重要依据。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王心婷 徐春晖

编辑: 王心婷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