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中山黄圃全域整治显成效

发布时间:

2024-04-02

分享:
 

近日,黄圃镇约26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提升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有效改善沿江生态环境,打造滨江风光带。这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的重大体现,也是黄圃镇作为广东省全域土地整治试点的重要举措。

 

同时,为破解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黄圃镇以耕地恢复、垦造水田、“三旧”改造、美丽宜居村建设、特色精品村建设等24个子项目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有力抓手,实现农业空间集中连片、城镇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乡村空间生态宜居,推动“百千万工程” 走深走实,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其中,国地科技提供增减挂钩、垦造水田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等相关技术支持。

图片来源:黄圃发布

 

01

建设生态廊道,保障生态环境质量

 

大岑南堤濒临桂州水道,围堤长约4公里,马安、新沙围堤长约3公里。过去为发展经济,堤围内外建满了低矮锌铁棚厂房,尤其堤围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尤为突出,带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在整治期间,黄圃镇投入大量精力整治堤围外违法建筑,有序拆除清退堤外合计2.3万平方米的低效工业厂房。通过“增减挂钩”等方式方法并结合水利整治、碧道建设,实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同时有效改善沿江生态环境,扩大生态容量,打造滨江生态风光带。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抓手,结合碧道建设的举措不仅提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还提升生态用地功能,改善水生态环境,打造中山北部重要的绿色生态廊道。

城乡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前后对比

 

02

打造千亩良田,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推动垦造水田是端牢粮食饭碗的重要保障,但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水田的低产值一直是改革的瓶颈。为破解农用地分散、农地产值低等难题,黄圃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动千亩垦造水田项目,把分布零散的鱼塘和农地统租收回管理,通过工程措施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引入现代种植企业进行规模化、现代化种植,提高种植水稻的科技含量,有效提高亩产水稻的数量和质量。

 

通过垦造水田项目不仅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提高村民租地收益,打造的千亩连片田园风光还成为文旅发展的又一个着力点,今后计划打造产学研发展基地、三产融合发展平台等。

 

垦造水田建设后效果图

 

03

盘活低效用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黄圃镇采取“连片改造+强企参与”相结合、“挂账收储+村企合作”的方式,有序开展旧厂房、旧城镇等低效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用地,支持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其中,大岑片区是全市连片改造的重点项目,采用政府整备模式进行改造,总体改造面积3041亩,第一阶段1061亩全面清拆完毕。在大规模整备过程中,优化补偿模式,首创“现金补偿+9万平方米物业代建”,保障村民长远收益;力推“现状安置+现状腾挪”,将镇内100万平方米厂房作为腾挪园区,成功安置企业188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先行先试“微改造”路径,卫氏电器成为全市首个亿元企业“不停产改造”项目。

 

目前,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第一阶段地块的招商工作已基本完成,新签约的15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30亿元,预计年产值超60亿元,年税收达2.5亿元,较改造前税收增长400%。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建设前后对比

 

04

弘扬红色文化,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深度挖掘石军村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石军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结合垦造水田打造稻田景观,打造知青下乡体验田等红色旅游文化景点。将土地整治与红色文化、禾田公园环境改造等有机结合,打造“红色+绿色”特色旅游线路,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同时,加强周边的配套建设,完善村庄公共空间系统,层次化构建公共空间,实现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石军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稻田公园建设效果图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科学规划为前提,通过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以及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对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综合治理。接下来,黄圃镇将继续坚定信心、锚定目标、乘势而上,扎实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走在前列,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内容及图片来源:黄圃发布
原文标题:《聚焦“百千万工程”(122)|黄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初见成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