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之肾”,洞庭湖区生态遥感监测项目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

2022-07-06

分享:

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被誉为“长江之肾”,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湖南水利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地。

 

然而,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洞庭湖区生态系统也曾亮起“红灯”,出现淤积萎缩、调蓄功能减弱、生态环境恶化等系列问题。2017年以来,湖南省高度重视洞庭湖生态保护及治理,部署开展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日前,由国地科技承建的洞庭湖区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生态变化遥感监测系统项目通过验收。经评议,专家组认为,项目研究成果在助力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重大案件查处、长江岸带生态环境督查及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监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简称“洞庭湖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其作为使用方对本项目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根据国务院、湖南省对洞庭湖区自然资源监管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保护需求,国地科技按照“理业务、治数据、建模型、智监测”的建设思路,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资料,研发了包括洞庭湖区影像管理、河湖岸线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生态等内容的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生态变化遥感监测系统,有效辅助分析洞庭湖区江湖关系与湖泊变迁、国土空间全域全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国土空间生态动态监测等状况变化。

 

1.构建影像图谱盘活数据资源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将历史积攒的大量基础资料和影像成果数据进行分类存储与信息关联,有效解决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检索困难等问题,建立时序全面、动态更新、存取便捷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多源多时相数据的汇聚能力全面提升。

 

2.融合高新技术优化智能识别

 

项目基于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模型,全面支撑水资源、水生态、国土空间开发等要素的变化和类型识别,解决了人工目视识别的主观性与低效性问题,最大限度的提升地表覆盖用地分类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3.支撑事务工作提升管理效能

 

项目紧密结合洞庭湖重点实验室管理事务,建立从立项申请、课题审核、阶段成果提交到结题申请全流程开放课题管理,着力提升事务保障和管理效能。